找到相关内容68篇,用时4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禅、《红楼梦》与中国天道

    空心静坐,即着’(《坛经·般若品》),‘起心着境,却生净妄。……净形相,却立净相。言是功夫,障自本性,却被净缚。’(《坛经·坐禅品》)当参禅者着、住时,便为所缚。堕在‘悄然机’中的枯木禅...中国文化一种最高明的化境,在这最根本的识度上与禅一脉相通。这也是《红楼梦》第一回所谓“空空道人因见色,由色生情,传情入色,自色悟,遂易名为情僧,改《石头》为《情僧录》”的真实含义。周汝昌先生说:...

    梁归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3984602.html
  • 辨法法性论讲(7)

    :“善知识,莫闻吾说便即著,第一莫著,若空心静坐,即著。……若只百物不思,念尽除却,一念绝即死,别处受生,是为大错。”又说:&ldquo...辨法法性论讲(7)   下面全知麦彭仁波切开示:“彼者为何如此呢?犹如于法性真如中一切诸法一味平等不动的同时唯现一切有法而已,彼二者有相违,如是,见法性的智慧自现中虽然显现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辨法法性论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2/13025832435.html
  • 辨法法性论讲(8)

    便即著,第一莫著,若空心静坐,即著。……若只百物不思,念尽除却,一念绝即死,别处受生,是为大错。”又说:“迷人著法相,执一行三昧,直言...。《六祖坛经》上说:“善知识,莫闻吾说便即著,第一莫著,若空心静坐,即著。……若只百物不思,念尽除却,一念绝即死,别处受生,是为大错。”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辨法法性论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2/13044532436.html
  • 谈谈见性开悟的微妙法门

    任意说、任意行都有功无过,于是呵佛骂祖、烹狗斩猫而肆行无忌。殊不知“无我受者,善恶之业亦不失。”他们拨因果,恰恰犯了六祖所痛斥的“第一莫著&rdquo...、至美的开悟。若人能彻底通达缘起性的绝对真理、人生宇宙的真实面貌,而在生活实践中不取不舍,真参实悟,达到言思道断、心行处灭的见性证真,这才是至极高尚、与等伦的开悟。这种开悟是自觉觉他、成就无上佛果...

    唐仲容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84038907.html
  • 六祖坛经的思想

    摩诃”解释为广大的心量,如虚空有边,没有一法可得,因为自性真空。可是《坛经》又提醒我们,不要认为是就以空心静坐而成(注16);也就是说,既对一切法不可执著,也不可让心中成为一片空洞。这还是从...如来藏和中观的两系合而为一,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。其实《六祖坛经》是以般若为方法,以如来藏为目标,用般若的观来破除烦恼的执著,以期达到“明心见性”的目的。所谓“明心”就是烦恼的清净心,“见性”就是见到...

    释圣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01540038.html
  • 不二法门

    ,光明皎洁,普照天下--自性真空,亦复如是。”  惠能又说:“不要听吾说‘,’便即著『’(如空心静坐,即著。‘不二法门,’要外不著相,内不著;不沾染,不执著)。在‘实体’世界里,并非一无...未见本性,未获开悟。  何故?因悟“佛性本,清虚灵洁,平等分,如如自在,永恒常乐,别无二。”此等“菩提树”与“明镜台”;“身”与“心”;“尘埃”与“拂拭”,皆是“相互对立,有别有比,成双成对,...

    罗行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54840458.html
  • 王龙溪与佛道二教的因缘

    泗源谓观始不免落,若觉观常明,岂得枯寂?惟向意根察识,正堕虚妄生灭境界,不可不慎也。辨久不决,阳和请为折衷。予谓二子所见,本不相戾,但各从重处举扬,所以有落空之疑。譬之明镜照物,镜体本明,而...待人而传,谈圣学何容易耶?”念庵然之。湛一即迎至其里道明山中,短塌夜坐,久之所得而返。后台、心隐大会矿山,车骑雍容。湛一以两僮儿一篮舆往,甫揖,心隐把臂谓曰:“假我百金。”湛一唯唯,即千金惟命。已入...

    彭国翔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61641218.html
  • 月溪法师:禅宗源流与修持法(二)

    rdquo;,禅宗祖师叫做“”,“无明窠臼”,黑漆相底“,百尺竿头”,“湛湛无明黑暗深坑”,&...ldquo;明心见性一见永见,无穷无尽,不再迷失,你坐时所见境界不是佛性,乃六祖所谓,禅宗说的无明窠臼,你以为坐时得著境界是悟,起身时是迷,则忽迷忽悟,佛性亦有轮回了,照你这样用功,不是关门用功的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4142106.html
  • 沩仰宗禅诗研究

    早就极力反对这种禅定,《坛经》即宣布了对悄然机的否定:“若空心静坐,即著”,“起心著净,却生净妄。……净形相,却立净相,言是功夫,...的动静两种境象,了然无碍而一念不生。如此渐加精进,能闻与所闻的作用功能,都涣然冰释,以致于能所双亡,尽闻无相的境界也所在。从此所觉与能觉都荡然一空,与觉性浑然一体,至极于圆明之境。香严自小博览三乘...

    吴言生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01842212.html
  • 铃木大拙著:禅学随笔(一)

    妙性本有一法可得。自性真空,亦复如是。善知识,莫闻吾说,便即著。第一莫著。若空心静坐,即著。   善知识,世界虚空,能含万物色像,日月星宿,山河大地,泉源溪涧,草木森林,恶人善人,恶...,不识自性般若,犹如说食不饱。口但说,万劫不得见性,终有益。   善知识,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,此言大智慧到彼岸。此须心行,不在口念。口念心不行,如幻如化,如露如电。口念心行,则心口相应。  ...

    铃木大拙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21942830.html